详解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
说到自耦变压器,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其实这也难怪,毕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亲自接触它。
另外,它体积大,价格也比较贵,所以很少有人能够使用它。
不过,在这里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有关启动降压自耦变压器的基本信息,例如: 如它的优缺点、特点、安装及故障排除等。
所谓“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是指在电机启动时利用自耦变压器来降低施加在电机定子绕组上的启动电压。
发动机启动后,将发动机与自耦变压器断开,使其能在全电压下正常运转。
这种降压启动分为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
特点:假设自耦变压器的变比为K,一次电压为U1,二次电压为U2=U1/K,二次电流I2(即流过电机定子绕组的线电流)也成比例减小。
并且由于变压器原副边的电流比为I1=I2/K,可见原边的电流(即电机电源提供的启动电流)比直接通过的要小通过电机的定子绕组流动,即 h. 电源提供给电机的启动电流是直接启动的1/K2倍。
由于电压降低了1/K倍,电机的扭矩也降低了1/K2倍。
自耦变压器二次侧有2~3组抽头。
次级电压例如是初级电压的80%、60%和40%。
优点:根据允许启动电流和所需启动转矩,可选择自耦变压器的不同抽头,实现降压启动,且无论电机定子绕组采用Y型或Δ型接法均可使用。
缺点:设备较大,投资昂贵。
控制顺序: 1、合上空气开关QF,接通三相电源。
2、按下启动按钮SB2,交流接触器KM1的线圈得电并自锁,其主触头闭合,同时自耦变压器的线圈呈星形接通,因为辅助触头KM1断开,接触器KM2的线圈闭合。
通电时,KM2主触头闭合,65%的三相电压通过自耦变压器的低压抽头(如65%)接入电动机。
3、辅助常开触点KM1闭合,时间继电器KT线圈得电,按设定时间开始计时。
当时间到达时,KT延时使触点闭合,并激励中间继电器KA自锁。
4. 由于KA线圈通电,其常闭触点断开,KM1线圈断电。
所有 KM1 常开触点释放,主触点断开,打开自耦变压器线圈的星形端。
同时,KM2线圈断电,从而中断自耦变压器的供电。
KA的常开触点闭合,通过KM1的复位常闭触点给KM3线圈供电。
KM3主触头接通,电机全压运行。
5. 断开KM1的常开触点,时间继电器KT的线圈失电,闭合触点的延时释放也保证了时间继电器KT在电机启动任务完成后能够处于失电状态。
6、如想停止,可按SB1关闭所有控制电路。
然后电机切断电源并停止。
7、Satons电机的过载保护辅以FR热继电器。
安装及故障排除: 1、降压开关带电机自动耦合,适用于三相鼠笼式异步电机及任何连接方式。
2、自耦变压器的功率应与电动机的功率一致。
如果小于电机功率,自耦变压器会因启动电流大而发热,损坏绝缘,烧毁绕组。
3、按接线图检查接线,逐相核对线数。
防止错误连接和漏接。
4、由于启动电流很大,应仔细检查主回路端子接线是否压接紧密,无虚接。
5、空转测试:拆下热继电器FR与电机端子之间的连接电缆,打开电源,按SB2启动并运行KM1和KM2,KM3和KA将不运行。
当时间继电器整定时间到时,KM1、KM2释放,KA、KM3吸合,正常切换。
重复测试几次,检查线路的可靠性。
6、测试发动机; 怠速测试正确后,恢复发动机接线。
重新检查发动机时,应注意起动与行驶的切换过程、发动机的噪声和电流变化、发动机是否起动困难、是否有异常现象、停车等。
立即地。
7、重新开始; 自动离合器启动电路不能频繁操作。
如果启动不成功,第二次启动之间的间隔应大于4分钟,关闭4小时后再启动。
这是为了防止自耦变压器绕组中的启动电流过大以及自耦变压器的绝缘受热损坏。
常见故障: 1、带载启动时,转速太低,与额定转速不符。
当切换到操作时,会出现高浪涌电流。
这是为什么? 发动机发出异常噪音,转速太低,无法接近额定转速。
这表明发动机难以启动。
怀疑是自耦变压器的抽头选择不当导致电机绕组电压低、启动转矩小、负载大。
解决方法:将自耦变压器分接置于80%位置,并在调试时纠正错误。
2、电机从启动切换到运行时,仍有较大的浪涌电流,甚至可能跳闸。
现象分析:这是由于电机启动和运行的切换时间过短造成的。
电机启动电流太短,电机在转速降到接近额定转速之前就切换到全压运行。
解决方法:调整时间继电器的整定时间,避免出现启动时间延长的现象。
以上就是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有关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的全部基本信息。
它是否进一步加深了您对自耦变压器偏置启动的理解?自耦变压器还不是这样吗? 它们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流行起来,但它们的实用性和作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自耦变压器能够努力克服它的缺点,真正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自耦降压启动不用接触器封星点可以吗
这是不可能的。由于自耦变压器在使用过程中流过比较高的电压和电流,如果星形闭合,就会产生漏电危险,而且在运行过程中,次级和初级不能很好地隔离,相关的噪声和干扰也会随之而来。
影响使用效果。